读《围城》1——人之于水,水之于人

初捧精装的《围城》,莫名有一种厚重感。不单是精装书本身的厚重,也是作品的知名度和曾经略有耳闻的一二思想。其中尤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内的人想逃出来”最为如雷贯耳,于我也颇为触动。

头几段文字平实的叙述很快将我带入航海船员和乘客的视角,偶尔辅以华丽却稳重的环境描写,引人入胜。

短短几句对法国人生活作风的概述刚刚带给我些许共鸣和不禁讪笑,以为钱老会再着写笔墨讽刺高卢人的种种奇特言行时,轰然瞥见平实却发人深省的一句话,被其深深吸引:

这船,依仗人的机巧,载满人的扰攘,寄满人的希望,热闹地行着,每分钟把沾污了人气的一小方面水,还给那无情、无尽、无际的大海。

《围城》第1章钱钟书

由此,诸如“人类的发展反使人类走向灭亡”、“人脑的存在使人作为动物平白消耗了极大能量”、“缺了一个人地球也不会不转”、“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可以在人类灭绝后把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慢慢消除”云云,在我脑中一一浮现。

我极不善于总结和串联知识、资讯、思想,却热爱在脑中铺开自己的思考。

以人作为本体,各方面的发展是人脑带来的必然。发展就是那艘船。我们从上古开始就可以比其他动物更善于制造和使用工具。有了工具的辅助,我们不一定非要强健的体魄即可果腹。这一点似乎打破了作为动物的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相较于很多凶猛的动物,一个人本身的力量不够强,速度不够快,耐力不够好。然而凭借身外的工具,我们却能够轻易杀死它们,或单单是吃得比他们饱、活得比他们好。我们偶然却也是必然地发现了这一现象,因而创造了更多更强大的身外工具,杀死肉身更强的猛兽,或单单是活得更好。抛开严谨的数据,单以感性的思考,人类的工具们时刻都在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大自然,虽并不一定都是破坏。农耕的发展改变着生态,狩猎、畜牧、养殖改变着物种结构,工业的发展改变着大气、水循环,等等。有人存在的大自然的每一寸空间因此变得嘈杂,不再那么自然。而人脑赋予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使我们不断期许更加美好便捷的生活,产生源源不断的欲望和随其而来的动力,重复着一轮又一轮的发展。

以大自然或地球作为本体,不考虑什么神之类的在控制我们的世界,它仿佛对人类的发展淡然处之,却对我们的一些肆意妄为做出激烈的回应。人类的每一丝进步都输入给大自然,却从不会立刻收到它正面或负面的答复,它还在那里,像是支撑着人类的生存,也像是俯视着人类的生存,不做任何好与不好的评价。然而,人类发展至今也已不难发现,发展对大自然的破坏性已逐步产生对人类的惩罚:气候变化、沙漠化、灾害等等。人类恍然,凡是终有因果,改变趁早,以图业报。而大自然其实只是对人类带来的输入产生输出,它并不懂善有善报,这是人类的情感或思想或道德,与它无关。它既然能够包容些许的恶而不给予激烈的报复,为何妄图它因些许的善就一定要普施恩泽呢?水终究是要还给大海的,不论这水是干净还是肮脏,大海还是大海,并不是白海或黑海。